按现在流传较广的说法,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末期的楚国大夫屈原而设立的节日。屈原因为被国君贬黜,忧国忧民,在五月初五投江自尽,楚国的老百姓争相划船打捞,没成功,就用竹筒装米做成粽子,投入江中,以阻止鱼虾吃屈原的遗体。后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被定成了端午节。划船的活动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竹筒粽子也演变成了竹叶粽子。
其实,这并不是端午节最初的样貌,而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流传下来的风俗。最早的端午节,跟屈原和粽子应该没什么关系。目前已知的关于端午节的最早记载,出现在东汉时期的《风俗通义》中。这天,人们的活动就一个——用五彩的东西装饰家里,目的是祛除灾祸、瘟疫等不好的东西。
为什么选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呢?因为当时的人认为这一天是不吉利的日子。据《史记》记载,战国时齐国有个人叫田文,是五月初五出生的。田文的父亲非常不喜欢这个孩子,甚至都不想把他养大,因为觉得不吉利。当然,现在咱们都知道这只是古人迷信,毫无道理。田文长大以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孟尝君,担任过齐国宰相,收养门客三千,在历史上举足轻重,这又哪里不吉利了呢?
东汉时期,端午节还没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风俗,也没有和屈原联系到一起。我们熟悉的那个端午节的说法,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古书《续齐谐记》。这本书已经失传,但好在其中的很多文字被其他古书引用了,我们才能看到当时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续齐谐记》只是一本志怪小说集,并不是可靠的历史著作,而且距离屈原生活的年代有八百多年,距离最早记载端午节的东汉也有三百多年,靠谱程度很有限。
同样是南朝梁时的古书《荆楚岁时记》,倒是写到了粽子。原文说的是“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这句话透露出两个信息:一个是,当时的粽子是用新长出来的竹子做的竹筒装米做成的;还有一个是,周处把粽子称为“角黍”。
周处生活在三国到西晋时期。关于他,最有名的典故就是“周处除三害”。斩杀掉猛虎和蛟龙以后,周处改过自新,最终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不光能带兵打仗,还写了一本书叫《风土记》。这本书现在同样已经失传,只留下了只言片语。除了前边提到的《荆楚岁时记》外,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齐民要术》里也引用了《风土记》中描述粽子做法的文字。当时的粽子做法是“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
菰是一种水生植物,感染了某种真菌后就会长成茭白。黍米就是黄米,五谷之一。灰汁就是将麦秸、柴草烧成灰后再加上水。灰汁中含有碳酸钾等无机盐,是一种碱性溶液,用来煮粽子,可以让米变成黄色,口感也更黏。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的人喜欢吃碱水粽,碱水粽的做法也是同样的原理。
所以说,在三国到西晋时期,人们吃菰叶包裹的碱水粽。至于里边有没有馅儿,周处没说,不过,按照其他古书的记载,当时的人会吃一种“益智子粽”。
西晋的《南方草木状》里说,汉末的建安八年(公元203 年),交州刺史张津曾经送“益智子粽”给曹操。益智是一种姜科植物,也就是生姜的亲戚,主要产自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益智子”就是益智的果实,有股辛辣的香气,现在被用来做蜜饯,有点类似于话梅和腌橄榄。晋代的《广州记》里说,“益智,叶如蘘荷,茎如竹箭……取外皮蜜煮为粽子,味辛”。蜂蜜肯定是甜的,益智子辛辣,看来,曹操当年收到的粽子,多半应该是甜辣味的。
张津给曹操送益智子粽,应该就是送个礼,表达一下友好。而两百多年后,占据广州的叛军首领卢循也给代表东晋朝廷的将领刘裕送去了益智子粽,意思可就不一样了。史学家大多认为,这是在嘲讽刘裕脑子不好使,应该吃粽子“益智”一下。而刘裕回送的礼物,按《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是“续命汤”。想一想,会觉得挺奇怪:这汤是怎么千里迢迢送到卢循手中的呢?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书里写错了字,应该是“续命缕”。按照《荆楚岁时记》里的说法,端午节的五色丝线,叫“长命缕”,又叫“续命缕”。这么一看,刘裕和卢循互赠礼物的时间,恐怕应该是在端午节前后。
到了唐代,元稹写过“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的诗句。碧筠指的是竹子,粳就是北方常见的那种籽粒短粗的大米。这说明,唐代的粽子是用竹叶裹的白色大米,这就和现代粽子很接近了。
北宋有个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就是砸缸那位,曾在诗中写到“懒开粽叶觅杨梅”,就是说,当时的粽子里会放杨梅。杨梅是种味道酸甜的水果,那么杨梅粽子恐怕也是甜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过一首诗叫《重午》,写的就是端午,诗中有一句是“蜜粽冰团为谁好”。“冰团”说明当时的粽子是凉着吃的,还加入了蜂蜜,或者是煮熟了蘸蜂蜜吃。所以,这种粽子不管有没有馅儿,都是甜味的。
到了明清时期,关于粽子的记载越来越多,粽子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不光味道有甜有咸,用来包粽子的材料也多种多样,毕竟不是所有地方都产竹叶和菰叶嘛。直到今天,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粽叶。
比如,在北方地区,粽叶的主流材料是宽大的芦苇叶子。芦苇生活在水边,山上没有,所以一些山区的人们会用槲树叶包粽子。南方的植物种类更丰富,可以用来包粽子的叶子也更多。云南人会用芭蕉叶包粽子,在广西、广东、贵州等地,人们包粽子会用一种叫“柊叶”的植物的叶片。广东虎门还有一种林旁粽,林旁是露兜树,是一种小树,叶片很长,边缘有刺,削成条后可以编成各种形状的粽子皮,用它包上米和馅料,蒸熟后就得到了造型多样的粽子。
——选自“好吃的历史”系列之《孔融除了让梨,还能让什么水果?》
“好吃的历史”系列(3册)
吴昌宇 著
“好吃的历史”是一套对孩子进行历史、人文、生物启蒙的通识教育类图书。作者吴昌宇从孩子熟悉的食物入手,用轻松、准确的语言讲述隐藏在食物背后的历史风物、文化传统、生物知识,深入浅出地为孩子们解答诸如“鱼为什么有小刺”“为什么土豆发芽就不能吃了”等餐桌上的“十万个为什么”,旨在带领小读者走进一个趣味与理性、大雅与大俗兼备的鲜活的博物知识课堂,助力孩子们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传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